惠娟是我指導過最特別的學生,剛認識她時,覺得她說話聲音很溫柔,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。後來,才發現她的心腸和聲音一樣柔軟,總是最關心校園中弱勢的孩子,忙於到校外將中輟生找回來。

惠娟的論文也是我指導過最特別的論文,惠娟是在職教師,在時間與工作的壓力下,原本想走一條輕鬆的道路書寫論文,好早日完成學位對父母親有所交代。後來卻因緣際會擇選一條艱辛的道路,到印度西藏兒童村理解西藏流亡學生的學習世界,探究流亡藏人如何在異鄉透過教育維繫宗教與文化認同。惠娟非常有恆心毅力,一旦決定投入,再大的困難還是勇往直前。

在指導過程中,惠娟像海綿一樣,不斷吸收新知,也不斷開啟視野。她所探究的主題早已超越我的專業知識,我只是在探究歷程中扮演陪伴者的角色,適時給予研究方法的指引,惠娟的慧根與努力才是論文得以完成的關鍵。惠娟對西藏流亡兒童用情甚深,常陷入「誰能庇佑西藏孩子?」的擔憂中,她時常邊寫邊哭,為流亡流淚、為孩子憂心。所以,我時常要提醒她暫時跳脫情感,用理性來思考問題。我很少看到有人用生命寫論文,惠娟就是用這樣的態度來與論文共舞,完成了碩士論文《流亡西藏宗教與文化傳承教育之研究-以西藏兒童村為例》,口試通過後,三位口委一致建議惠娟將論文改寫出版。

這是《阿瑪給給西藏流亡教育》這本書的後台故事中的一部份,迎接本書的出版,身為指導教授的我與有榮焉,當然也樂於向讀者推薦。1959年流亡以來,西藏流亡政府長期寄居印度,流亡藏人魂牽雪域五十年,回家之路仍陷入膠著困境,返鄉與家人團聚遙遙無期。流亡西藏的新難民學生,為了學習西藏民族的宗教與文化,為了成為西藏人,踏上流亡之路,來到印度的流亡藏人學校寄宿讀書,父母在喜馬拉雅山的另一邊,形同有父母的孤兒,只能遙遠思念父母家人。流亡,是西藏的悲劇。本書敘述西藏流亡者如何實踐傳承宗教與文化的使命,字裡行間也流露出惠娟對西藏學童的疼惜與關懷。

惠娟把對西藏兒童的思念化為書寫的動力,用筆為西藏兒童發聲。這本書讓西藏流亡教育的研究走出學術殿堂,走入更多讀者的生命世界。讓我們共同期盼教育能帶來流亡兒童的轉機。

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授  劉美慧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eh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